茶叶网

茶中好品:凌云白毫茶

发布日期:2025/2/24

在中国茶文化的浩瀚星河中,凌云白毫茶以其独特的自然禀赋与人文传承,成为绿茶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。它产自广西百色市凌云县,因茶叶背面密布白毫而得名,素有“色翠、毫多、香高、味浓、耐泡”五大特色,被誉为“绿茶中的一绝”和“茶中  品”。


一、千年历史:从野生茶到贡品名茶
凌云白毫茶的起源可追溯至千年前的野生茶树。据《广西特产物品志》记载,其茶树“嫩叶如银针,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,皆有白色茸毛”,野生茶树在凌云县的岑王老山、青龙山脉一带自然生长。明代弘治年间(1488年),凌云县东和乡白马村的先民们开辟了首个茶园,开启了人工种植的历史。


清代乾隆年间,凌云白毫茶因品质卓越被列为贡品,名声大振。1915年,它斩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二等奖,成为国际认可的优质茶品。此后,凌云白毫茶不仅远销摩洛哥、爱尔兰等国,还曾作为国礼赠予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,被赞为“茶中  品”。


二、自然馈赠:云雾山间的生态密码
凌云白毫茶的卓越品质,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。凌云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,平均海拔800—1500米,境内峰峦叠嶂、溪流纵横,森林覆盖率高达84%。这里年均气温19—23℃,年降雨量1700—1800毫米,终年云雾缭绕,漫射光充足,土壤富含有机质,为茶树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。


独特的“高山云雾”环境,使得茶树生长缓慢,芽叶肥壮且持嫩性强。尤其是青龙山、岑王老山一带的茶园,因昼夜温差大、湿度高,茶叶积累的氨基酸、茶多酚等成分尤为丰富,形成了凌云白毫茶特有的板栗香与甘醇口感。




三、匠心工艺:传统与现代的交融
凌云白毫茶的制作工艺既传承古法,又融合现代技术,需历经采青→摊青→杀青→揉捻→烘干等多道工序。其核心工艺特点在于:


高温杀青:采用全扬炒和高抛抖炒法,迅速蒸发水分,避免茶叶闷黄,保留翠绿色泽。
扇风散热:杀青后立即扇风降温,确保茶叶不因余温发酵而变色。
低温慢炒:三青阶段锅温控制在60℃左右,慢炒以保持茶叶的茸毛完整与香气透发。特级茶的鲜叶仅取一芽一叶,经过精细加工后,干茶条索紧结如银针,白毫密布,冲泡后汤色嫩绿明亮,叶底舒展如青橄榄。


四、品质:色香味形的多维魅力
凌云白毫茶的品质特点可概括为“五绝”:


色翠:干茶翠绿带毫,茶汤澄澈如碧玉。
毫多:叶背白毫密布,冲泡后茶毫悬浮,如雪落杯中。
香高:香气馥郁持久,以板栗香为主调,兼具花香与果香。
味浓:入口鲜爽醇厚,回甘绵长,耐泡性强,可冲泡5—6次仍有余韵。


五、文化传承:从民族习俗到国际名片
凌云白毫茶不仅是饮品,更是文化的载体。在凌云,茶文化与民族习俗深度融合,例如壮族的“茶浴”习俗,用茶汤沐浴以保养皮肤;茶渣晒干后制成茶枕,可安神助眠。


近年来,凌云县通过“茶旅融合”推动乡村振兴,打造茶园观光、采茶体验等文旅项目。2020年,全县茶园面积达11.2万亩,年产干茶6028吨,产值5.64亿元,成为当地支柱产业。此外,凌云白毫茶于2005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,2016年注册地理标志商标,品牌价值不断提升。


结语:一叶融山川,千年续茶魂
凌云白毫茶,承载着云雾山川的灵秀与匠人的智慧,从千年古茶树的传奇到现代生态茶园的发展,每一片茶叶都是自然与人文的结晶。它不仅是广西的骄傲,更是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。无论是茶艺爱好者,还是普通饮者,皆可在一盏清茶中,品味凌云的山岚雾霭与千年匠心。正如诗云:“洗尽古今人不倦,将知醉后岂堪夸”——这或许便是凌云白毫茶跨越时空的魅力所在。


(注:本文内容综合自凌云白毫茶的历史文献、制作工艺及文化研究,部分数据截至2024年。)




本文来源:图文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留言告知删除。

TOP

在线客服 获取报价 免费电话